张炜羽 现为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,西泠印社理事,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上海市文联委员,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、篆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,上海韩天衡美术馆馆长,海上印社理事兼艺术委员会委员,上海浦东篆刻创作研究会副会长,嘉定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,第七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评委。 
厚德载物 张炜羽 难以复制的近现代海上篆刻 张炜羽 / 文 上海自清代道光廿三年(公元1843年11月17日)作为通商口岸开埠,从而进入近代化高速发展的新时期。 商贸经济的蓬勃发展,加上太平天国运动、清民鼎革等诸多社会、政治变化因素,使上海城市人口急速膨胀。期间周边江、浙等地的印人纷纷迁居沪渎,以求谋生,寻觅发展机会。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交汇融合,由外埠与本地印人组合形成了空前规模的海上印人群体,共同携手,开创出辉煌的海上篆刻艺术,造就了近现代海上印坛一个多世纪的繁荣。 一、晚清期(1843—1911) 上海开埠后第一次人口的剧增,是由太平天国运动所引发。此时江南各郡的达官世族、豪商巨贾与文人士子四处寻求避所,上海成为他们首选之地。 作为开放的东南都会,上海以繁盛的经济为依托,艺术逐步商品化,使“挟艺来游,旅食沪壖”者日盛。 此时“四方宾彦”中有名家钱松、胡震、徐三庚、胡钁等,也有乡邦印人蒋节、陈守之、李尚暲、火惟德、何屿、蒋确、张定、张昌甲、童晏等,尤以松江诸县为夥。 下官卖字自给 徐三庚 开埠后随着上海城市商业中心向市区邑庙、租界一带转移,本邦与外埠印人在城厢聚集、交融,形成了初期的海上印人群体。 其中客寓沪上的印人以浙籍最早最盛,他们有意无意之间将自己最擅长的浙派与个人印风带入了上海,对当时审美趣味相对滞后的上海本埠印坛,无疑吹来一股清新之风。 吴昌硕是较早进入海上印坛的印人之一,只是此时生计维艰,艺涯未隆。 此外海上印人也是通过《申报》等媒体与各大笺扇庄悬例挂单,最早步入艺术商品化的群体,发达先进的印刷术为当时印谱出版提供的便利,为促成海上篆刻在民国间全面繁荣发展,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 
硬黄一卷写兰亭 胡钁 二、民国前期(1912—1927) 随着社会动荡与政治鼎革,清末民初又引发了人口大规模迁移的风潮。 上海作为移民中心城市,聚居着大量前清遗老、世族名流和志士贤人,他们大多来自经济发达、文化水准较高的苏南和浙北等地区,富有优良的文化艺术素养和雄厚的经济实力,其与诸多雅好传统艺术的商业成功人士一齐,形成了新兴的艺术品消费与传播群体,江苏常熟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使沪上产生了“乞书画者纷至沓来,市廛之地,俨成风雅之场”的景象。 活跃、繁华的商品化大都市环境,更吸引着江、浙、皖诸多印人来沪寻求发展,其中以吴昌硕成就最巨。 
吴俊卿信印日利长寿 吴昌硕 吴昌硕诗书画印四艺绝学孤诣,真气勃发,开拓出前无古人的篆刻新境界。定居沪上后功力愈加炉火纯青,步入了其艺术生涯的巅峰时代,无可争议地夺得了海派艺坛的盟主地位。 此外吴昌硕门弟众多,流派传承后继有人,艺术生命得以代代赓续。著名弟子有徐新周、赵古泥、赵云壑、李苦李、费龙丁、钱瘦铁、沙孟海、王个簃和哲嗣吴涵等,皆学有所成,为弘扬吴派篆刻做出了不小贡献。从民国创立至1927的十六载,吴昌硕岿立于海派印坛之峰巅,如日中天,无人比肩。 三、民国后期(1928—1949) 上海从1927年7月成立特别市至1937年“八一三”淞沪会战前的十年,是其向现代化城市转型的重要发展阶段,彼时造就了上海城区规模和都市文明,进一步强化了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经济贸易与文化中心的地位。 大都市独特的生活魅力,深深吸引着各地域高层次、高水准的文化、艺术精英群趋沪上。江、浙等地印人也从早先仅为谋生迁徙,逐步转变为主动追求都市物质生活而来沪落籍定居发展。 上海以海纳百川的开放姿态来消化、接纳、融合各种篆刻艺术风格,并成为诸多印风的交汇点。 
毘陵汤涤定之 赵叔孺 民国海上印坛自吴昌硕后俊彦踵起,群星璀璨,进入了又一昌盛时期,其中代表人物为赵叔孺、王福庵、陈巨来、方介堪、邓散木等。 其中赵叔孺出于四明望族,早岁苦研秦玺汉印,精心结撰,卓然成家。寓沪后风声所树,学人仰之,慕名请益者如陈巨来、方介堪、徐邦达、叶潞渊、张鲁庵、陶寿伯、方节庵等先后来萃,门弟列籍有六十人,成绩斐然。 
吴湖帆潘静淑珍藏印 陈巨来 
潇湘画楼 方介堪 王福庵自1930年冬辞去南京印铸局之职回沪,成为其职业篆刻生涯新的起点。 王福庵铁线篆朱文多字印,结构茂密严谨,线条圆劲稳练,风格娟秀工致,世罕匹敌,艺涯长盛不衰。 
愿得黄金三百万交尽美人名士更结尽燕邯侠子 王福庵 民国后期,吴昌硕一脉中的晚年门弟钱瘦铁、金铁芝、王个簃及再传弟子邓散木等纷纷脱颖而出,逐渐成为海上印坛的中坚,其中邓散木作为后起之秀,篆刻创作异常活跃,影响广泛。 其承赵古泥之神工,篆刻参融印玺、封泥、陶砖、瓦当,章法离合稠叠,变幻万端,刀法雄浑刚健,奇肆纵横,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。 
跋扈将军 邓散木 民国海上印坛星光辉映,即有吴昌硕、赵叔孺、王福庵等重量级人物,更有众多功底扎实的小名家,不论在印人之数量、技艺之精熟、风貌之繁盛及印谱制作出版等方面,海上篆刻艺术之高超是其它地域望尘莫及的。 许多发韧于四十年代的海派印人,其篆刻艺术生命多延续至七八十年代,成为新旧交替、承前启后的重要代表。 四、1949年—1976年 五十年代初期,人民生活渐趋稳定,经济逐步发展,但随着篆刻界原先客户群体的消散,金石书画社团与各大笺扇庄的解体,印人为谋生计不得已另觅途径,欲在新的公职中求得一份稳定的工作,造成了部分海上印坛人才的流失。 
阖家欢生肖印 来楚生 此时印人篆刻创作以毛泽东、陈毅、鲁迅、瞿秋白等革命领袖、进步人士的诗词、格言、笔名及宣传标语为主,出版的印谱有海上印人合刻的《鲁迅笔名印谱》,方去疾、吴朴堂、单孝天合刻的《瞿秋白笔名印谱》《古巴谚语印谱》《养猪印谱》,钱君匋的《长征印谱》等,时代特征鲜明。 此外来楚生的异军突起也成为此阶段难得的亮点,其晚岁匠心独运,所作生肖、佛像等印,古朴简炼,神情毕现,独树一帜,成为吴昌硕之后,开创一代印风的海上大家。 五、1977年—2020年 1976年后印学重光,海上篆刻迎来了又一全盛期。此时王个簃、朱复戡、陈巨来、钱君匋、高式熊、方去疾等老一辈印人艺术重获新生,新生代也英气勃发,开始崭露头角。 经过几十年艰苦的探索创新,像韩天衡、童衍方、刘一闻、陈茗屋、徐云叔、吴颐人、陆康、吴子建、孙慰祖、徐正濂等海上印人不负众望,树立了各自鲜明的篆刻风格,使海派篆刻在当代印坛的重镇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和巩固。 此外层出不穷的篆刻展览与海外交流,以及上海书协与海上印社等印学社团在篆刻方面所做的多项活动,也为弘扬传播海上篆刻艺术起到了极大推进作用。 
千秋万岁 韩天衡 海上篆刻艺术自开埠以来已经历了近一百八十载,经过数辈海上印人不懈的开拓与努力,使名家辈出,大师林立,取得了极其卓越的成就,为近现代篆刻艺术发展史谱写了极其辉耀的篇章。 “福泽东方” 第七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 主办单位 西泠印社 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福州市委宣传部 福州市委统战部 福建博物院 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中国民协中国寿山石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福州广播电视台 承办单位 文化生活报社 福州台江国投集团 东方石艺城 协办单位 台湾印社 台湾中华印石艺术收藏协会 台湾友生昌艺术空间 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 终南印社 浙派篆刻艺术研究院 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会 福建省书法家协会 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 中国寿山石馆 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 福州市清卿薄意艺术研究院 福州市迹德大漆 (排名不分先后) AAB
|